玉C龙
红山文化(距今约6000-5000年)
高26.5厘米,宽26厘米
1971内蒙古翁特牛旗三星他拉村遗址出土
有“中华第一龙”之誉。
玉猪龙到C龙的演变
玉琮 良渚文化
碧绿色阳起玉,正方柱体,中部有一孔,外方内圆,十九节,每节都饰有戴冠兽面纹。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,玉琮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之一,是祭拜天地的重要礼器。
青玉螭耳三足卮 明(飞368—飞644年)
青玉壶 清(1644—1911年)
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 清·乾隆(1736—1795年)
镶金边白玉杯
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
高4.1厘米、口径5.6厘米、底径2.9厘米
此杯为直口平唇,深腹,下有假圈足,平底实足。口部内外镶金一周,金沿宽0.6厘米。杯用白玉制成,保存完整,造型、制作均很精美。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,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。
玉壁 西汉(公元前206-公元25年)
直径27.1厘米、孔径6.2厘米、厚0.6厘米
福建浦城金鸡山汉墓出土
玉璧是中国独有的古老玉器形态之一,有学者认为它是由石纺轮或环形石斧演变而来。
玉组佩 西汉(公元前206-公元25年)
福建浦城金鸡山汉墓出土
金缕玉衣
西汉(公元前206-公元25年)
长182、肩宽49厘米
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
玉衣是汉代上层统治者死后穿在身上的专用葬服,和人体形状一样。汉代盛行厚葬,迷信“玉能寒尸”,“金玉在九窍,则死者为之不朽”,认为玉能起到使尸体永保不朽的作用。这件金缕玉衣包括头罩、脸盖、上衣前后片、左右袖筒、左右手套、左右裤筒、左右足套等部分。各部分别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,共用玉片 1203块,金丝约2567克。这是目前所见玉片最大、数量最少的一件金缕玉衣。出土时左右裤筒的下部均截下一段,展开后盖在腹部;死者胳膊比袖筒短,两手放在袖筒内,可见这套玉衣比穿者身材略大。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眼盖2件、玉鼻塞2件、玉耳塞2件、玉蝉形口琀1件等九窍塞及长方形玉枕1件、玉握2件。墓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第五代孙中山怀王刘修,死于公元前55年,在位时间15年。
我国目前已出土金缕玉衣的墓葬共有10多座,保存较完整、已复原的金缕玉衣有5套。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使用玉衣作葬服,目的是使尸体不朽,期待来世转世再生,但结果适得其反,埋有玉衣的墓葬,即使没被盗墓毁尸,企求“金身不败”的墓主人也化作了一捧泥土,这说明永生之梦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。有鉴于此,222年,魏文帝曹丕吸取了汉代诸陵由于殓以玉衣而被盗掘的教训,下令禁止使用玉衣,从此玉衣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。
妇好为商王武丁之妻,“妇”是指嫁至商王室的异姓妇女, “好”可以不加“女”旁,指该女子出生于“子”氏,“子”是她父族的氏名。武丁是商后期罕见的明君,他打败诸多敌人,以其赫赫武功,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运。据卜辞记载,武丁征罚的国家多达八十一个,除主要用兵于西北方向的羌、戎,对南方的荆楚、巴族,东方的人方等也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。妇好在当时的政坛非常活跃,不仅主持各种王室典礼,而且经常受命于王统帅军队征伐敌国。在历次战争中,她多次因大获全胜而受到王的嘉奖。该墓中出土龙纹大钺、虎纹大钺各一件,均重达8-9公斤。“钺”是古代军权的象征,能操这样沉重的兵器亲临疆场震慑三军,可见其英武过人的巾帼风姿,称她为“华夏第一女将”并不为过。
腰佩宽柄器玉人 商(公元前1600-1046年)
宽3.5厘米,高7厘米
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
“商王服牛”--“司辛”石牛
商(公元前1600~前1046年)
高14厘米、长25厘米
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
“镶满金玉的皮带扣”——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
战国·魏(公元前475-前225年)
长18.7厘米、宽4.9厘米
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1号墓出土。
原创文章、转载请注明来源
电 话:010-87664115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